苏轼与庐山的故事
来源: | 作者:净兴 | 发布时间: 2021-10-20 | 961 次浏览 | 分享到:

苏轼与庐山的故事


      庐山留下众多的名人词句,也留下了很多的故事。其中苏轼这位被历代文人所推崇的具有多方成才能的文学家,在往游庐山之前,有关庐山的一些优美传说曾深深地激动过他,苏轼数次登庐山。他第一次游方,庐山,是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一带),当了四年的团练副使之后,在调往河南汝州(今临汝县)的赴任途中,苏轼几次上山,庐山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游踪,从山南到山北,从山上到山下,跋山涉水,游览了庐山诸峰,然而,哪里才是庐山的真面目呢?诗人在思索着,探求着,人个深刻的哲理也随之在心中孕育着。而他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这首诗不发滔滔议论,却说出了不少人心中想说而不说不清楚的哲理。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西林寺

       苏轼这一首题为《题西林壁》的游庐山诗,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也算是最早的为庐山做的广告,这首诗在中国是写进了教科书的,同时苏轼还在路过鄱阳湖的时候,写下了石钟山记,但是,对于苏轼在什么情况下以及为何能够写出这一首好诗的原因,一般读者却未必清楚。苏东坡一生至少游览过两次庐山,一次在熙宁八年(1075),一次在元丰七年(1084)。后一次游览,给苏东坡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因此,他在《东坡志林》里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这一次游庐山、作诗的过程,现在转述(略有添油加醋的文字)如下:  苏东坡一进入庐山,以为山谷之秀丽,是他平生所见之最,大有东晋名士行于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慨。因此下决心专心观赏风景,不再分心做诗。可是,在山里游览的僧人、俗众一看到他,就纷纷叫了起来:“苏子瞻来了!苏子瞻来了!”情形如同今天追星族看到了自己的偶像。追星族(粉丝)们的叫喊,奔走相告,激起了苏东坡的做诗兴致。情不自禁间,他就做了一首绝句,如下: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但是,他很快意识到自己方才有点过于飘飘然,失态了。为了弥补一下,他又连着做了两首绝句,如下: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自昔忆清赏,初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这两首诗显然要冷静得多,不再是热血沸腾、脚踩棉花的感觉。  这天有人送了苏东坡一本陈令举的《庐山记》,苏东坡就一边走一边读,读到书中说徐凝、李白诗的地方,不知道为什么,他“不觉失笑”。 不知不觉间,苏东坡就来到了开元寺。开元寺的方丈当然也是苏东坡的爱慕者,敬过香茶之后,就笑着向他求诗。苏东坡很爽快,当场笔走龙蛇,就是一首绝句: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身在开元寺,但是,脑子里还是想着刚才路上所读书中关于徐凝、李白诗的议论。这一次游览庐山,苏东坡前后逗留十多天,山南山北,都游览了一遍。他觉得庐山的胜景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于是拣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有漱玉亭、三峡桥两处,各作一首诗。    最后,苏东坡在东林寺住持僧人的陪同下,游览西林时,作了他游览庐山的最后一首诗,便是《题西林壁》。

    从上述叙述,可以看到,苏东坡这一次游览庐山,前后一共做了七首绝句(《苏轼诗集》中有所不同,收了五首,没有收写漱玉亭、三峡桥的两首,可能是散失了)。七首绝句中,除了《题西林壁》这一首,其他六首都不算成功。不成功的原因,或者是过于激动,或者是拘于某事,没有体现出东坡居士的潇洒旷达。《题西林壁》这一首之所以成为名诗,是因为,十几天的游览,已经接近尾声,初入庐山的激动心情已经归于平静。平常、超然之心,使他有余暇作一点哲理的思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名句由此诞生。

     和苏轼一样的名人庐山倒是来了不少,有李白、王安石、陆修静、徐霞客,政治人物毛泽东、蒋介石、影响中国近代进程的名人纷纷而来,也因此形成了庐山众多的名人别墅,这形成了庐山独有的别墅风景线,也是庐山的一道人文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