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古窑导游词
来源: | 作者:网络 | 发布时间: 2021-10-26 | 675 次浏览 | 分享到:

古窑民俗博览区导游词

新服务中心到古窑大门前

各位朋友,欢迎您来到全国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5A景区——古窑民俗博览区。景德镇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是国务院首批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而景德镇是唯一一座以传统手工制瓷技艺著称的城市。为了保护和传承优秀的陶瓷文化,古窑因此应运而生。古窑民俗博览区是国家旅游局评定的5A景区,也是景德镇的的王牌景点。各位请往左边看,这些珍贵的照片是国家领导人曾经到景区视察工作时留下来的。有胡锦涛主席、江泽民主席、总理温家宝,以及国家领导人回良玉、贾庆林、陈至立、刘延东等。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你们脚下的这条小路,它是由景德镇历代瓷窑的窑砖和各朝代具有代表性的瓷片铺成的。虽然只有短短数米,却展示了景德镇一千多年光辉灿烂的陶瓷发展史。

进入古窑大门

古窑民俗博览区不但自然景观优美,而且人文景观极为丰富。它既是国家首批的非物质遗产生产性的保护示范基地,也是国家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景点有两个首批的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了解。一个是景德镇传承千年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另一个是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而传统的手工制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列入2010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里集中展现了已传承千年的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举国罕见,因此,古窑被国内外专家称为我国最大的“活化石基地”。

这里云集了一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向中外来宾展示目前世界上保留最为完整的景德镇明清的传统手工制瓷过程,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清代作坊,领略他们高超的制瓷技艺吧。

作坊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到的这个地方是清代式的“作坊”,也称为“坯房”。说白了,相当于现在的生产车间。根据瓷器坯胎品类的不同,又可分别称作“圆器作坊”和“琢器作坊”。现在我们到的是圆器作坊。坯房由正间、廒间、泥房和小院组成。南面是正间,是成型操作的场所;北面是廒间,是原料仓库;西面是泥房,是泥料陈腐和精制之处。中间的小院,是淘洗泥料和晾晒坯体的空间。整个作坊坐北朝南,光照充分,有利于泥坯的干燥,泥坯放在外面架子上进行晾晒的时候,要防止它被晒裂,架子下的水塘就发挥了作用。这种水塘称为晒架塘。晒架塘集承天上的雨水,可以来淘洗瓷土,而另一方面由于水蒸气的蒸发也调节上面泥坯的湿度,可以减少或消除成品瓷出现裂纹的毛病。作坊采用庭院式建筑,是由制瓷行业的特殊性和工艺的繁杂性决定的。古代瓷工根据制瓷工艺的特殊要求而采用了这种特殊形式的作坊建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制瓷工艺的成熟和完备。景德镇的这种制瓷作坊是中国古代工业建筑的典范。

您请往这看,师傅正在揉泥。泥料在做坯之前要用手工搓揉,也称作“捺泥”。目的是将泥料中残余的气泡排出,并使水分进一步均匀,以防止烧成过程中产生气泡、变形或开裂。“捺泥”的作用与操作方法和包饺子时的揉面差不多。

坯的制作大部分是在辘轳车上完成的。现在师傅坐在上面,用木棍搅动车盘,车盘随着一种惯性进行转动。师傅首先用双手将泥团抱紧,然后往两边拉,泥土在师傅的手下显得特别有韧性和弹性,你瞧,手随泥走,泥随手变,一只碗的雏形就做好了。这道工序我们称为“拉坯”也称为“做坯”。各位朋友,古窑内所有制瓷和烧窑的师傅都是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和烧炼技艺的优秀传承人。这位拉坯的王师傅是一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由于市委、市政府对陶瓷文化的保护力度在加强,景德镇首批的四位国家级的优秀传承人都集中在古窑。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看了王师傅的技艺以后,赞不绝口。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去尝试一下。碗的雏形做好了以后,形状并不是很规则,接下来就是定型。

你们看,师傅将半干的坯倒扣在模具上,不停地用手拍、摸、打,使坯的内壁紧贴在模具上,然后把坯拿起来,这样,坯的形状大致规整了,这道工序,我们称作“印坯”。印好的坯,虽然形状大致规整了,但是坯的厚薄并不是很均匀,坯的厚薄不均匀,在烧制时,很容易出现变形或开裂的现象。所以,接下来就要对印好的坯进一步进行修正。

这道工序称作“利坯”。利坯是整个成型过程中难度最大、技术性最强的一道工序。师傅要把握好两点:一是削坯时力度要把握好。泥干了以后,特别脆,稍一不留神就裂了,坯一裂,前面的工序就前功尽弃。另一方面要把控好坯的厚薄程度,厚薄程度不均匀,一烧制,就会变形或开裂。而厚薄程度的掌握都是凭经验,要靠眼观、手摸、耳听。利坯工人一般从小开始学艺,经过十几、二十多年的实践摸索后,才能成为好手。利坯技术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它是陶瓷艺人长期实践的结晶。清代著名督陶官说“款式粗细,关乎旋手之高下,故旋匠为紧要之工。”也就是说,一件瓷器是否做得精细,与利坯师傅的技术有很大关系,利坯时必须全神贯注。朋友们,陈师傅的工作负责修整碗坯的外面,至于碗底的修正就要交给下面一位师傅了。

你们看,师傅将坯倒扣在辘轳车上,掌握好重心,右手拿着一个挖足的刀具先将碗底削成圆锥的形状。然后从底的边缘向中心的方向旋削,如果稍不留神,坯很容易就会碎,但是,师傅会凭着他精湛的技艺,在很短的时间将碗底非常漂亮地削成功。你们瞧,这碗底削的多精致啊!这道工序我们称作“剐坯”。

朋友们,接下来我们必须给这些坯“化点妆”,比如给它们画些画、上点釉。你们看,师傅正在上釉。釉的主要成分是长石、石英、云母以及含有氧化钙、氧化镁等氧化金属的化学组成。师傅左手握着碗的底部,右手拿着勺子,将釉往碗坯内荡两次,然后将多余的釉倒出来,这样,碗内的釉就算是完成了,这道工序我们叫“荡釉”。那么,碗的外面的釉怎么上呢?师傅左手搁在碗坯内,右手拿着小钩子钩住碗底,将坯在釉里轻轻一蘸,然后迅速将它提起来,这活干得实在是太漂亮了,你们看,这釉正好在碗口,这叫“蘸釉”。最后,要上碗底的釉了,师傅左手握坯,右手拿着勺子,将釉舀入碗底,师傅左手将坯按顺时针转两下,然后将多余的釉倒出来,这叫做“促釉”。釉经过烧制后,变成了瓷器表面玻璃质的薄层,他它不仅增强瓷器的光洁度,还提高了瓷器的绝缘性能和机械强度。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汪师傅的手工画青花的绝活。汪师傅左手握坯,右手拿着蘸满青花料的笔在坯上飞快的画着,你们看,汪师傅有一手绝活,那就是一笔成圆,在没有圆规只有一只笔的前提下,想把圆画好,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青花料主要的成分是氧化钴,画的图案是景德镇是市花——茶花。也许你们要说这个图案无论如何都看不出来茶花的模样,这是怎么回事?这个图案的原型是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为皇宫生产的一种杯子上的工笔折枝茶花的图案,后来流传到民间,为了适应民窑规模化生产的需要,经过抽象、变形,才能成为现在的这种图案,风格上也从宫廷用瓷的工整、精细、规范演变成这种质朴、豪迈、奔放的装饰风格。所以,你千万别小瞧这种民间青花图案,它可有着高贵的宫廷皇家血统

各位朋友,作坊其实就是古代手工工场的一个雏形,也是明代景德镇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特征之一。景德镇传统的手工制瓷技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我们正在給大家展现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瓷生产作业线。景德镇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是中国陶瓷传统制瓷技艺最杰出的代表,它不仅集中国陶瓷传统制瓷技艺之大成,而且代表了中国传统制瓷技艺的最高水平。各位朋友,你们可不要以为师傅是在单纯的表演,景德镇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必须在一个动态的生产线上才能真正意义的保护下来,我们是在生产中进行保护,在保护中进行生产。这种生产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一种创新,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二号作坊

现在您到的是琢器作坊,在这您将会了解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的制作。

首先您看到的是青花瓷器的制作。青花瓷是一种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瓷坯上进行绘画,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绘瓷器。其特点为清新明丽,幽静雅致,具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青花瓷的烧造成功是我国陶瓷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瓷器从此进入了彩瓷时代。它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

接下来是青花玲珑瓷的制作,它创烧于明代永乐年间。先在瓷坯上镂空,再以玲珑釉填满玲珑眼,然后绘制青花,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青花玲珑瓷既汲取了青花技术之特长,又采纳了镂雕艺术之妙法,一直以来享誉中外。

颜色釉是一种以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适当的气氛中经一定的温度烧成后,能够呈现出某种固有色彩的釉料。其釉面有的像彩云追月,有的像高峡瀑布…… 被人们称作人造宝石。

最后是粉彩瓷器的制作,粉彩瓷是在已经烧成的瓷胎上经行绘画装饰,然后经过800度左右的温度烧制,以使粉彩颜料融化后,固化在瓷器表面的装饰技法。它的特点是粉润柔和,色彩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粉彩瓷始于康熙年间,精于雍正,盛于乾隆。

三号作坊

这是一间大件作坊,就是以生产大件瓷器为主的生产车间,例如大瓷瓶,大瓷缸等。大件瓷坯成型,需分段拉坯,拼接成型,拼接技术也是景德镇制瓷技术的一绝。不仅成型难,烧造更难,由于它的胎体厚,烧造时很容易出现变形或开裂。 

镇窑

各位朋友,古窑民俗博览区其实就是一本厚重而生动的书,它以动态的形式把深厚的陶瓷文化向人们展现出来。刚才我们欣赏了师傅们精湛的制瓷技艺,坯成型了以后,接下来就该进行烧制了。现在我带各位去看一座窑。这种类型的窑可以烧制碗、盘、瓶子等各种规格的瓷器,所以,相对应的有做碗、盘、瓶的作坊。这些作坊都是为了这座窑服务的。这座窑真是国宝了,它始建于清初,距今约三百年的历史。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完整、体积最大、柴烧最多的一座柴窑。2006年窑炉的营造技艺被国家文化部列入首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1995年以前,窑炉一直维持正常生产,96年以后窑炉停烧了。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景德镇是闻名世界的瓷都,如果烧炼的技艺都失传了,这对于陶瓷文化的传承来说是很大的损失。所以,据有关的领导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决定,从2009年10月19日开始,重新进行烧造。关于复烧的盛况,国内各大新闻媒体争相进行了报道。《正大综艺》栏目现场直播,央视《人物》组全程拍摄,香港有限电视台《聚焦中国》栏目全程拍摄并向全世界播放,著名收藏家、鉴赏家马未都先生亲临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让我们共同走进这让世界关注的景德镇清代镇窑。

走向镇窑,一种原始的粗犷的感觉。窑房分为两层的构架,二楼是堆放松柴的。一楼主要是装坯、烧窑、开窑的一系列工序。您瞧,师傅正忙着装坯呢!这个容器,我们把它称为匣钵,由耐火材料制作而成。师傅首先把这些灰撒在匣钵内,这些灰是稻谷壳烧成的,然后在灰上搁垫饼,最后把瓷坯搁在垫饼上。灰的作用主要是防止搬运的时候坯会摇晃,灰起着稳固瓷坯的作用。而这个垫饼呢,是防止高温下,釉流下来,与匣钵粘在一起。那么为什么用匣钵装起来烧呢?古代烧窑材料是柴,匣钵起着挡灰的作用,同时也是避免窑火与坯体直接触。

各位朋友,您也许注意到我们窑房的这些柱子了,东倒西歪的,像打着醉拳。古人用歪木头做柱子自然有他们的道理。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就地取材。这种木头南方挺多,叫槠木。它不仅硬度好,且不容易着火;这第二个原因就与力学有关系了。刚才给您介绍了二楼是堆放松柴的。烧一窑大约8万斤的柴,特别重。而这些弯曲的梁柱,它们的支撑力是相当强的。弯曲的梁柱,只要它构架合理,受力平衡,是非常具有稳定性的。各位朋友,请抬头往上看,上面有个小闸口,这闸口的作用就是运松柴的。您瞧,一个小闸口就将约八万斤的柴运下来了,解决了很多人力、物力问题。柴有了,该烧瓷器了,现在让我们到窑炉内看一下。

各位朋友,你们看,窑炉的形状前高后低,像半个鸭蛋,古人把它称为蛋形窑;又因为这种类型的窑炉是景德镇人民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创建出来的,所以又把它称为“景德镇窑”,简称“镇窑”。这座窑炉我们以全世界体积最大的柴窑中报了吉尼斯纪录,2009年10月22日,申报吉尼斯纪录成功。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瓷器是怎样烧制的。

首先瓷坯装进匣钵内,由窑工将匣钵搬运的窑炉内,摆放好窑位。这个过程称为“满窑”,满窑好后,将木板撤掉,松柴堆在这,这就是火膛。烧窑之前,用砖和黄土将门封起来。窑门上面镶嵌两个匣钵,通过看火的颜色观测窑温。窑门下方留一个投柴口。当窑门口的火烧着后,过一段时间,窑炉后面的烟囱靠抽力把火从前往后抽。由于窑炉里面的温度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的窑位烧不同的瓷器。瓷器艺术,浓缩成一句话,就是火的艺术。所以,看火师傅是非常关键的人物。看火师傅也称为把桩师傅,是全窑烧炼的总负责人,在制瓷技术方面起着把关的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技术总监。把桩师傅要学满二十年。景德镇有句俗话:“三年考出个状元,十年难出把桩”。把桩师傅有个看火绝招,您瞧,窑炉上面有几个看火孔,把桩师傅走到窑炉顶上,从这几个孔中吐口水下来,看唾沫的瞬间变化判断窑温。您瞧,这看火的技术多绝啊!各位朋友,整个窑炉内的砖没有一块耐火砖,那么这些砖如何承受一千多度的高温呢?您看,每次烧窑之前,师傅会在砖上涂上一层黄泥,这是一层保护层;我们再分析一下,当窑的烟囱抽力很大的时候,窑炉内出现较大的负压,外面的冷空气通过看火孔,通风孔进入到窑内,冷空气进入窑内以后,受到窑炉内向上火力冲力的影响,把这些冷空气被迫地挤在窑炉的两边。这样,在窑炉的两边形成了动态的冷空气的隔热层,从而把窑体保持支持。你们看,利用冷空气保护窑体,多以绝妙的方法呀!我们知道,决定瓷器的品质有俩个很重要因素,一是原料,一是窑炉的烧成技艺。至于原料,景德镇有优质的高岭土,至于窑炉的烧成技艺,景德镇有非常优秀的镇窑,镇窑是中国古代传统窑炉的最高代表,不仅在制瓷和窑炉营造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欧洲陶瓷窑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窑炉所无法比拟的。所以景德镇传统瓷窑营造技艺被国家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清代镇窑复烧是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保护。

这次清代镇窑的复烧,我们完全遵循了古法。比如说:挛窑泥。挛窑指的是砌筑或修补窑炉,挛窑是本地的方言。我们这次所用的挛窑泥就是遵循古代的方法,取自于水田表层以下的泥土,因为这种泥土没有沙石杂质,粘性好而且耐火度高。田泥运到窑场后需要晒干,然后人工用木锤将晒干的泥不停地敲打,过筛后,用手捻,没有杂质的田泥才能使用。我们挛窑所用的窑砖也是按照古代的方式制作。由粘性好,耐火度高的山土经过踩练、成型、晾晒、烧炼等工序,最后制成窑砖。还有燃料方面,我们烧制的是松柴,而且是干燥一年的松柴。朋友们,我们重烧镇窑,并不是重复历史,景德镇也不可能回到历史中去,我们传承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创新未来。各位朋友,接下来,我带大家去欣赏一下这座镇窑烧制出来的精品瓷吧。         

瓷轩

朋友们,这些瓷器都是镇窑烧制出来的。我们正在打造一个陶瓷品牌,叫“镇窑1728”。意思就是用传统制瓷手工技艺、传统烧造方法生产出来的瓷器。“1728”具有鲜明而特殊的瓷都特色和象征意义。公元1728年,督陶官唐英奉雍正皇帝之命,来景德镇督陶。“唐窑”代表了景德镇传统陶瓷的最高水平。我确定在不久的将来“镇窑1728”会成为世界陶瓷界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各位朋友,不知道你们是否收看了4月5日央视十套的《探索·发现》播放的节目——“复活的葫芦窑”,那座大名鼎鼎的葫芦窑就在我们这,接下来,我们去参观在中国陶瓷窑炉发展史上占有显赫地位的葫芦窑。

葫芦窑

各位朋友,我们眼前看到的这座窑炉就是葫芦窑。葫芦窑是景德镇制瓷业在元末至明代,乃至清初景德镇经常使用一种窑炉,由于它的形状似卧底的葫芦而命名。它结合了北方的馒头窑和南方的龙窑的优势发展而来,是一座非常优秀的窑炉。像元青花的鬼谷子下山,成化斗彩鸡缸等珍贵的瓷器都出自于葫芦窑。那么这么优秀的窑炉,为什么景德镇服务了300年以后又消失了300年呢?这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葫芦窑不能在同一窑内烧不同规格的瓷窑。如果你想烧大件的瓷器,葫芦窑的前室要短,后室要长;想烧小件的瓷器,葫芦窑的前室要长,后室要短。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当时全世界对于瓷器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更随着瓷器新的品种的产生,葫芦窑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发展,所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烧窑时,先在前室火膛投柴烧约20个小时,然后通过窑炉顶部的六对投柴孔投柴再烧4小时,以弥补后室温度较低的不足。

复活明代的葫芦窑,对于专家,传承人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人真正的看过完整的葫芦窑,更没有烧过,困难重重。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组成了专家组,专家们多次到御窑厂、丽阳乡、湖田古窑窑址进行实地考察,然后由景德镇市窑炉学会的专家绘制图纸,终于在2010年9月葫芦窑挛窑工程胜利完成,并在2010年10月19日进行首次复烧。10月22日是一个值得写进景德镇历史的日子,葫芦窑首窑开窑。国内顶级博物馆的专家——北京故宫博物馆的副院长陈丽华女士,台北故宫博物馆的专家及首都博物馆专家们对开窑的瓷器进行认证,并宣布烧造成功。北京故宫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将部分葫芦窑烧造的瓷器进行收藏。这次葫芦窑烧造的成功率高达到了80%以上,前所未有。消失了三百年的葫芦窑终于在2010年10月22日复活了!

馒头窑

馒头窑,顾名思义它的外形像馒头,它是景德镇瓷业在宋元至明代砌筑和使用的一种窑炉,我们眼前的这座馒头窑是按照明初时,景德镇烧柴馒头窑遗存为依据进行恢复的,当柴在火膛点燃后,火焰从火膛喷向窑顶,窑顶没有出路,而后壁确因为有排烟口和烟囱存在吸引力,火焰于是倒向窑室的后半部,这样延长了火焰在窑室内流动的路线和时间,充分的利用了热能,而且较容易控制温度和气氛,每一种典型瓷窑烧造出来的瓷器都有其鲜明的特征,由于北方比较寒冷,冲保温的角度考虑,窑体砌筑得较厚,这样瓷坯不能很快的升温以及迅速的冷却,从而减低了瓷器釉面的白度和透明度。由于烧成温度较高,为了减少坯体在烧成中的变形,在加工上也趋向于加厚坯体,这样就形成了北方瓷器浑厚凝重的外观特征,这正是窑炉构造及烧成技术对瓷器艺术风格的影响。

恢复馒头窑,意在保护景德镇传统的挛窑和烧窑技艺,重铸元青花的辉煌。

  龙   窑

  龙窑是景德镇地区宋元时期经常砌筑和使用的一种类型的窑炉。龙窑一般依山坡建造,因为窑身为长形倾斜砌筑,犹如一条火龙自山上而下,所以叫龙窑。龙窑因为本身有倾斜度,所以一般不设烟囱。

    龙窑为景德镇早期瓷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宋代大名鼎鼎的影青瓷,大都在这种窑里面烧成,龙窑是青瓷的摇篮。眼前的这座龙窑是根据湖田古窑遗址等地的遗存以及有关文献的记载,经过窑炉专家和优秀传承人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将这座窑成功恢复,并于2012年10月19日烧造。在同一天,同一时刻,广东佛山南丰古灶的龙窑也将圣火点燃,两地遥相呼应

    首先将柴在火膛点燃,然后逐次从窑身上的投柴口投柴。龙窑的优点不仅热利用率高,将窑温提高到1300度左右,而且周期短,产量大。它的缺点就是装窑,开窑的劳动强度大,窑内的温度和气氛波动大,影响烧成的质量。

明清御窑介绍:

明清御窑又称“六式窑”,由青窑、龙缸窑、风火窑、色窑、爁(lan)熿窑、匣窑组成。

   青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专门烧制小件青花瓷,是明清御窑厂数量最多的瓷窑。窑室宽1.75米,进深1.85米,高2.0米。每窑烧制青花瓷器三百余件。品种有碗、盅、盘、碟等,器型多种多样,满足明清宫廷的大量需求。

   龙缸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烧制大龙缸。因其烧制的瓷缸大多绘画青花云龙,所以称为龙缸。窑室宽2.1米,进深2.1米,高2.25米。每窑只能烧制一口龙缸。每窑烧炼需溜火七日夜,紧火二日夜,歇火冷却数天后才能开窑。

风火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烧制多品种的御用瓷。古人认为,烧窑需借助、依赖风火,所以瓷窑统称之为风火窑,尊窑神童宾为风火仙师。窑室宽2.4米,进深2.15米,高2.4米。可以同时烧制大、小件圆器、琢器青花瓷和颜色釉瓷等

色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专门烧制高温颜色釉瓷。窑室宽2.1米,进深2米,高2.2米。高温颜色釉瓷的烧成温度通常在1250度以上,大多是生坯挂釉后入窑一次烧成。釉色有红、蓝、青、黑等,品种繁多,色泽缤纷。

爁熿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烧制中、低温颜色釉瓷,也为漏釉的瓷器补釉后复火烧炼。窑室宽1.8米,进深1.6米,高2.1米。中、低温颜色釉瓷一般是在素白瓷或涩胎上施釉后第二次焙烧而成。釉面虽然硬度较低但颜色均匀、光亮。

匣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专门烧制窑具匣钵。窑室宽2.4米,进深2.2米,高2.25米。使用匣钵装坯烧制,可以提高瓷制品的质量和产量。匣钵类型有龙缸大匣,装有烧不同圆器、琢器的大小匣钵。清以后有大器匣钵、小器匣钵之称。


清代狮子窑

复建复烧于2016年10月。狮子窑流行于清代、民国时期,因外形像狮子而得名。一般柴窑以松木为燃料,而狮子窑以松枝杂木(槎柴)为燃料,故又称槎窑,多用来烧制民用瓷。

故宫“紫禁书院”景德镇分院

故宫“紫禁书院”景德镇分院落户古窑景区,古窑牵手故宫,以传播传统文化分享典雅生活为己任。“北看故宫·南访古窑”,走进古窑,故宫文化带回家!

风火仙师庙

烧炼业有一个习俗就是在每次烧窑之前,要去祭拜庙神。这个地方就是风火仙师庙,在明朝万历二十七年,当时派到景德镇的督陶官叫潘相,他要求工匠们烧制一种大型的青龙缸,并且必须是万里无云,毫无瑕疵。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等各方面的影响,屡烧屡坏。期限在即,再烧不好,窑工们就有生命之危。当时把装师傅童宾乘人不备,跳到窑膛里以身祭窑。奇迹出现了,青龙缸烧成功了。后来,大家为了纪念童宾,就给他塑了一尊像,并尊奉为“风火仙师”。而此以后,就留下了这样的一个习俗,每次烧窑之前就去祭拜,祈求这一窑的瓷器能烧成功。

朋友们,景德镇传统窑炉经过了从龙窑、馒头窑、葫芦窑到蛋形窑的演变过程,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史也是窑炉的演变过程。朋友们来古窑民俗博览区参观,你会从窑炉的演变过程当中去了解景德镇陶瓷发展的脉络。

水上舞台《瓷乐演奏》

      

       这是一支独特的乐队—瓷乐队,这支乐队所用的乐器全部都是用景德镇的瓷器做的。据史料记载,用陶和瓷制作的乐器在我国古代颇为盛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多已失传。为了挖掘,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音乐文化遗产,景德镇歌舞团于1985年研制成功以瓷盘为主要材料的新型打击乐器,从九十年代开始,又研制出瓷笛,瓷萧,瓷管钟符,初步形成了一套瓷系列乐器,它是景德镇瓷器声如馨的集中体吧。这样,世界上第一支瓷乐队也就应运而生。1999年,瓷乐队第一次在昆明世博会亮相,立即引起轰动,数十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瓷乐队还先后赴澳门、日本、俄罗斯等地演出,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

 世博江西馆

   上海世博会的江西馆落户到古窑民俗博览区。江西馆的规模是7000平方米,馆内的内容特别丰富。

     这里有顶级陶瓷精品的展示:除了大师级的艺术瓷之外,还有按照传统的制瓷技艺制作,传统的窑炉烧造的精品陶瓷------“镇窑1728”。这里还有瓷乐演奏厅:瓷笛,瓷箫,瓷二胡,瓷编钟等乐器在这里向大家展示,并由一支专业的瓷乐队向大家演奏中外著名乐曲。让您真正体会到景德镇瓷器“声如罄”的魅力。馆内最精彩的一处是那一百米的长卷。它将景德镇古代制瓷工艺的72道工序以3D动漫的形式展现出来。而设计动漫的公司是全国著名的北京水晶石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曾经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动漫,我们以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展现古代最先进的制瓷技艺。馆内还有4D影厅和“江西风景独好”大型投影屏幕,让您更好地了解具有千年制瓷历史的景德镇,更好地了解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江西。

结束语:

朋友们,在未来的五年里,古窑民俗博览区,不仅要继续复烧、复活历代瓷窑,打造我市首家5A级景区,打造“镇窑1728”的世界陶瓷品牌,还将打造“古窑印象”。还原瓷都27座老会馆。大家来古窑民俗博览区参观,在了解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的同时,您将会渐渐地明白景德镇瓷业为什么能造就千年辉煌,为什么能处于世界瓷都的地位。

朋友们,希望你们每年都能来古窑民俗博览区,我确信古窑民俗博览区每一年的变化都会让你们有惊喜,新的震撼!再次期待您的光临。谢谢!